沈羿成校長
-學歷-
國立東華大學教育學系博士
-運動資歷-
1、擔任足球代表隊,在國二那年在德國漢堡贏得15歲組世界冠軍
2、大學階段也獲選為甲組球員
3、在全國大專杯的比賽也獲得兩次冠軍
-經歷-
• 博士論文:閱讀後設認知
• 學術專長:閱讀、課程與教學設計、師資培育
• 運動專長:足球、游泳
• 輔導團:語文輔導團副召、英文輔導團副召
• 專案經驗:國際教育、雙語教學、12年國教課程與教學前導核心、標準本位評量
-學術研究-
• 沈羿成、劉佩雲(2013)。教學案例討論提升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-以數學科為例。 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期刊,9。
• 劉佩雲、沈羿成(2013)。案例討論與教學實作促進教學後設認知改變之研究。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,6(2),21-44。 沈羿成、劉佩雲(2012)。案例討論提升教學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。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,5(2),69-88。
• 沈羿成、劉佩雲(2011)。教學案例討論提升教師教學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。東華大學師資培育與中心主編,案例教學與師資培育 (頁137-168)。台北:高等教育。
• 沈羿成(2011)。融入師資培育課程之教學案例撰寫與教學。載於國立東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編,案例教學與師資培育(頁25-50),台北:高等教育。
• 沈羿成、劉佩雲(2009)。案例教學法在國小數學教學上的運用。2009台灣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。高雄市:中山大學。
• 劉佩雲、沈羿成(2012)。教學案例討論促進職前教師教學後設認知之研究。2012卓越教學學術研討會。宜蘭縣:佛光大學。
• 沈羿成(2016)。融合式閱讀教學提升學生閱讀後設認知與故事結構摘要能力。東華大學課程與潛能開發學系博士論文。未出版博士論文,花蓮縣。
• 沈羿成(2016)。融合式閱讀教學提升學生閱讀後設認知之研究。2016國際研討會「越界與連結-教育與潛能開發的多元實踐」。花蓮縣:東華大學。
• 沈羿成、劉佩雲,〈素養導向教學理念與實例〉,《師友雙月刊》, 第625期, 第51-56頁, 2021年一月 。
• 沈羿成、王金國(2021)。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設計的問題與建議。臺灣教育評論月刊,10(7),108-114。
我的教育理念是培養兒童具有「自主學習、關懷鄉土、國際視野、多元展能、終身學習」全人教育的思維。落實此教育理念在課程計畫將從校訂課程文武全才、關懷鄉土、國際視野與部定課程面相扎根落實。以下分述我認為「以課程與教學領導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與確保學生學習力」的辦學理念及具體策略:
一、IB課程融入部定課程規劃:過去課程與教學在進行時,太過零散事實以致孩子學習成效不佳,特別對學習落後孩子更為不利。因此,為了打破此學習困境,接下來將融入通則大概念整合知識,擴大學習深化與遷移能力,降低孩子被細節綁架的困境。引進IB課程理念,融入部定課程連結校訂課程。
二、校訂課程素養化與生活化
(一)文武全才:從讀、寫合一與小鐵人引導學生落實自主學習能力。研究也指出,孩子若能培養自主學習習慣,未來各方面成功機率就高。
1、蟠桃小李安:閱讀理解能力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能力,而且遷移
到生活學習範圍甚廣。因此,在蟠桃畢業的孩子要完成自己寫的劇本,畢業典禮要進行展演。因為任務有其難度,所以孩子就必須日積月累,培養自我規畫和安排能力。
2、蟠桃小鐵人:孩子畢業前,有三項挑戰:騎腳踏車、游泳100公尺、以及跑步3公里等。這些任務對孩子而言都有其難度,所以孩子就必須在學習習慣和態度自我調節。
3、蟠桃旅人:每年孩子必須透過互動討論規畫自己的校外教學活動,從收集資料、討論規劃、查詢車班、訂房等過程,皆由孩子完成。
(二)關懷鄉土:近年來,客家文化逐漸沒落。因此,若要讓學校客家文化永續發展,就必須讓居民及孩子看到自己文化的優勢,連結其他文化和國際文化,落實越在地越國際。
1、科技融入客家文化行銷:科技是打破空間和時間限制最好的工具。位居
偏鄉的頭份市中心,學習科技工具更為重要,以科技工具行銷客家文化轉化劣勢。因此在課程規劃時,融入客家文化元素,強化對客家文化的理解。
2、在的元素轉化與創新:創新是連接未來的觸角。以在地文化和素材進行創新,行銷在地文化培養創新思維,將是永續發展的關鍵。未來將尋找更多在地客家文化元素,進行創新改造。
(三)國際視野:落實英文從小扎根,營造學生國際多元觀點。
1、國際教育:家長相當重視英文能力的培養。我將規劃一系列世界各地的特殊文化節慶日,並以演、唱、說、寫方式展現,培養孩子對世界的多元觀點。
2、生活化英文:每週孩子需以英文說故事,介紹繪本。另外,透過創造繪本、微電影、氣象小主播、社區導覽員等活動,巧妙將英文會話融入在的生活。其次,有外國貴賓來訪時,由孩子以英文來主持和引導,將平日所學運用在生活情境。
3、菲律賓遊學:浸潤式英文學習環境有助於孩子自然開口學習英文,同時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,培養孩子國際視野。未來將持續安排此課程,除了提升孩子學習語文能力外,更增進孩子的國際視野。
三、科學化評鑑與評量掌握學習成效:建構標準本位評量與評鑑,掌握學生學習成效與課程推動成效。
(一)標準本位學習評量:過去評量上,總是給孩子一個籠統的分數,未能區分孩子的認知程度。接下來,我將帶領老師在評量上做大幅的修正與改進,依據認知發展進行評量命題,讓孩子知道自己所在的學習位階,接著提供所需要的學習鷹架,促進孩子發展。
(二)標準本位課程評鑑:過去在評鑑上,總是可以看到部分建議,並未提供系統性思考改進建議方法。透過這幾年的課程與研究,發現系統性思考課程脈絡對孩子的學習較有幫助。若以終為始的觀念看待評鑑,將可逆推思考,掌握整體課在實施上的缺漏。
課程與教學是學校的內涵與靈魂,與孩子和老師息息相關。建構系統性與邏輯性課程計畫,落實標準邏輯化實施程序,在提升孩子學習上才能有效掌握。浪漫的教育情懷與理念,需要有理性邏輯思維為後盾,透過循序漸次,一步一腳印,才有可能改變孩子學習的困境。無跡可尋的學習地圖,無助於掌握孩子的學習前因後果,更無法掌握孩子所需要的養分。建構教師專業系統化思維,是我一直在努力的目標。有了課程系統化思維,團隊就能透過彼此的學習脈絡共創學習經驗,達到團隊學習的成效。有了專業系統化思維與共同的邏輯思維脈絡,團隊就能尋找多元知識載體,激發教師多元的創新思維。
總之,我認為校長經營一所學校,要在「系統思考、團隊學習、多元創新、專業探索」的基礎上,透過創造各種優質的教育條件、教育過程、教育成果,營造出一所具有專業優質文化的學校,進而全面提升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就。